|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九年,考古界在陜西臨潼驪山北麓發(fā)掘了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基址——姜寨遺址,這前后十多次發(fā)掘,取得了非常豐富、寶貴的收獲。是我國新器時代考古工作中至為重要的發(fā)現,其價值之重大,為國內以至世界同期遺址所少見。至今,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還陳列著這個遺址的村落模型,西安半坡博物館最近亦展出這里出土的諸如“十六歲娃墓葬”等珍貴文物。它的非常內涵對研究前仰韶文化與仰韶文化時期的社會性質、社會組織以及先祖的生產、生活、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尤其是蛙圖騰的重見天日,為解開女媧風俗淵源之謎,解決女媧氏“繼興于驪”遺址是否存在這一疑問,提供了關鍵性的證據和契機。所謂驪山女媧氏的蛙圖騰是一幅畫在彩陶盆壁上的蛙紋(實為蟾蜍)寫實圖畫。專家們認為,她與鳥紋、魯紋、鹿紋一起,同屬仰韶四大圖騰形象。蛙紋圖騰形象及變形圖案在整個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中幾乎到處可見,東起河南澠池的仰韶,陜縣的廟底溝,西至甘肅臨洮的馬家窯都有發(fā)現。 驪山女媧風俗
女媧氏蛙圖騰重見天日之后,作為活的歷史文化——驪山女媧風俗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我們注意到古代典籍中記載的有關女媧氏的神話傳說,差不多都可以在這個寶庫中找到她的足跡。饒有趣味的驪山風俗,有的是對女媧氏不朽勛業(yè)的永遠紀念,有的是對蛙圖騰的崇敬禮拜,有的則是祖輩遵循約定成俗的民間禮儀,輾轉流傳,以至今日。
第一類,對女媧氏不朽勛業(yè)的紀念。
“補天補地節(jié)”。農歷正月二十日這天,驪山周圍臨潼及藍田一帶群眾都要“補天補地”,東南諸鄉(xiāng)叫“女王節(jié)、女皇節(jié)”,一些老年人更說是“女媧生日”。節(jié)日活動內容是吃“補天餅”。各鄉(xiāng)講究不同,有面糊攤烙的煎餅,硬面桿開的烙餅、蒸餅,總的要求是園形、薄頁。飯前舉行簡單的儀式,由家庭主婦祖母或者主母撕餅拋向房頂象征“補天”,然后扔向井中或者擱在地上,叫做“補地”,幼時見婆、母虔誠“補天補地”的情狀,至今不能忘懷,這一民俗,清臨潼四志中均有記載。驪山東繡嶺石甕寺上方至今還有“女媧煉石”處遺蹤,《藍田縣志》上亦有“補天臺”的記載(地無考)。這與文獻古籍中記載的“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又作煉五色所以“補蒼天”)、“聚蘆灰山止淫水”的說法是一致的,從“民以食天”這一傳統(tǒng)觀念聯想,驪山“補天”民俗似乎更接近實際,更富有一層深意。這是對始祖女媧——遠古勞動女性戰(zhàn)天斗地,主宰自然壯烈勛業(yè)的永恒紀念,流俗至今不衰。
另外陜西乾縣、四川廣遠民間有正月廿三“媧波”節(jié),那是女皇武則天誕辰紀念日。武則天自命是女媧轉世,唐人因稱乾陵為“媧皇合位”無疑都是受女媧風俗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