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文物古跡文武精魄大云嶺 元兵的一場大火把不辱大宋王朝的海豐故城燒得分崩離析、面目全非。洪武初年,剛進入海豐的縣令陳規(guī)慧眼看中大云嶺這塊風水寶地,把縣治(今城東鎮(zhèn)上埔一帶)由東西移,在大云嶺東南麓建縣署、文廟,在西南麓建教場、演武亭。于是,海豐的文武精魄在大云嶺的襁褓中再次風生水起、扭轉乾坤。每當天氣陰翳,大云嶺輕霧繚繞,煙雨迷漓;每當天氣晴朗,大云嶺林木蒼翠,云蒸霞蔚…… 大云嶺,古稱大面嶺,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為蓮花山脈平行的余阜。海豐縣《清乾隆志·輿圖》載:“大面嶺,邑西北二里許,脈自銀瓶而來,方圓尊重,脫下絡繹數(shù)墩阜,平鋪一片始結束為縣治。”她東北聯(lián)五獅埡而迎龍津河,西南至佛子嶺而接大液山,方圓達十余平方公里。計由五坡嶺、糞箕山、蠟燭峰、虎地山、三瓣山、魁頭山、燈盞山、牛角山、錁子山、金獅山、象鼻山、狗肚山、鴨仔埔山、鯉魚山等幾十座大小不一、以象形傳名的山巒組成,最高峰285米,屬高低丘地貌。 千百年來,在迂廻交錯的峰嶺間,隱藏著幾希洞、長春洞、天然洞、四謀谷等自然景觀,留下了方飯亭、文武帝寶藏、五坡庵祖師塔、明代武毅將軍呂公墓、彭孝女墓、陳其尤祖墓以及石刻文字等多處人文勝跡。步入其中,你就可以真切地觸摸到她六百余年來與豐城相牽跳動的脈搏,你就可以激動地聆聽到她六百余年來與名邑共同奏響的樂章,F(xiàn)在,請讓我們緊攜虔誠之心去追尋大云嶺的文武精魄吧。 沿大云嶺東麓的嶺門[1]百姓義冢西行,經鷹地山拜謁文帝寶藏。鷹地山已被工業(yè)機械鏟平了,谷口洞開。入內十幾步,是海豐古城首代居民北門洪氏先人集體安息的墳冢。再行,就是糞箕山與蠟燭峰懷抱中的鷹地窩。山窩靜溢,有細泉幽咽,草木莽莽。西側,有青石板鋪成的小徑穿過柏樹挺立的山坡,伸向文帝寶藏。我們拾級而上30余米,停留在半山一間香祝搭建的小屋稍息,看墻上嵌滿刻有信民題捐的碑石,心生敬意。再上十余米,半空中有四根水泥柱支撐的半圓形平臺倚山而立,依托的山腰上面供奉看文帝寶藏。 寶藏,在詞義上指儲藏的珍寶或財物。這里的寶藏是指人們出于尊敬,把舊神牌、舊神像或先人的遺物經過焚化之后安放在風水寶地上,意旨其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一種神圣媒介。大云嶺作為海豐銀瓶祖山“縣龍”之少宗,在形巒上自古就有靈異的妙處,這正是寶藏奕世揚名的真正原因!拔牡蹖毑亍氨旧淼慕ㄖ芷胀,不可比擬的是這塊風水寶地布局的奇巧:占地近40平方米,交椅式清制“古塋”外觀,正中嵌一通52×86厘米的石碑,書“文昌帝啟圣王之寶藏”,并有銘文小字。它座落在高聳的蠟燭峰半腰,下方有兩個起伏的小丘聯(lián)結一線,并繼續(xù)延伸出一座石頁如冠的巒頭,翹起后收緩,又伸出余脈如喙。這樣,山峰、小丘、巒頭,余脈渾然形成中軸線,又寶藏東側有糞箕山,西側有虎地山相連,兩翼相對成趣。這一勝景在風水上稱“仙人騎鶴”,即蠟燭峰如鶴身,兩側如鶴翅、小丘如鶴頸、前巒如鶴頭、余脈如鶴嘴。由于形意上這里是文地,故海城鎮(zhèn)第三中學建在文帝寶藏下面,寄寓尊師重教,學風鼎盛。 登上寶藏,正當藍天麗日,我們憑欄遠眺:四野有龍津、赤岸、大液、小液等溪河環(huán)流,在縣南匯合成麗江注入大壑巨洋;正面雙桂山如案,左右有東西保障獻奇,近有小金龍山、謝道山守水口,遠有烏石嶺、冷若山等山嶺朝拱。崇山秀水,翕然成就海豐一派靈氣潛聚之吉地。回神近處,貝翠柏蒼勁與山蘭綻放相綴,聽書聲朗朗與鳥語泉鳴相和,吸一口清芬,閉目間恰似仙人騎鶴,神志飄然。正如海豐詩人劉世勇詩言:“登臨頓覺氣高昂,騎鶴欲飛眺八方,雙塔巍峨天右左,百川呑吐地中央。幾遭龍漢遺青碣,常躍虎門延綺章,為使兒孫頻折桂,莫辭跋涉拜文昌! 文昌帝、啟圣王的寶藏何時安放大云嶺呢?文昌帝是傳說中掌管士人功名榮祿之神,有“文昌明、文運興”說法;啟圣王是孔子父親叔紇梁的封號。海豐文廟始建于南宋康定年間,明代在今址重建時,按禮制尊孔子“至圣先師”于大成殿、敬文昌帝于尊經閣、祀孔子先人及其他賢儒于啟圣祠等配殿。這些神圣建筑群歷幾百年,屢壞屢修,不曾荒落。話說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八月十五日發(fā)起超級臺風,文廟建筑群受損嚴重,接連又兵禍不斷。若干年后,局勢平穩(wěn),通縣紳耆聯(lián)名上書要求重修各座毀壞的廟堂,得到當政者的贊許。二十一年(1682年)碣石衛(wèi)總兵苗之秀、知縣佟永清、儒學簡良臣及訓導蘇上璉帶頭捐資,由十余監(jiān)生、生員組成理事著手進行修復工作。次年,接任知縣姚德基也有捐俸。二年后完工,當時更新了文昌帝、啟圣王等一些神牌,晉任儒學(正職)蘇上璉(番禺拔貢)認為“諸神舊牌不可輕褻”,就主持把其火化罐裝、選擇吉日安放在大云嶺“仙人騎鶴”的地方,“培而封之如古塋”。這事還未結束,到雍正六年(1723年),新帝倡導教化,追封孔子先人五代五爵(2),晉封啟圣祠為崇圣祠。這個時候,海豐“讀圣賢書者”認為已往修建的寶藏規(guī)模局蹐,靈氣不夠顯現(xiàn),于是推薦已經由瓊州府訓導任上告老還鄉(xiāng)的周良猷(3)任理事長,主持重修寶藏。完工后,刻石立碑書:“尊神寶藏”,并銘:“開文之運,啟圣之英,天鐘其秀,地毓其靈,寶藏在茲,萬古文明。”[見海豐縣《清乾隆志》、《清同治續(xù)志》木刻本。原碑被翻新時“地毓其靈”錯勒“地效其靈”。] 說來靈驗,寶藏重修次年,海豐士子在甲辰科鄉(xiāng)試(4)中有八人中舉,破縣史記錄,轟動一時。這八人是:葉潔齊,雍正三年進士,任山西嵐縣知縣,葉高標族裔,著有記述他鄉(xiāng)試中有亡妻與之三次入夢,并預示他中榜的傳奇文本《棘闈夢記》,可惜他英年早逝。佘圣言,雍正三年進士,任皇廷宗人府宗正充玉牒纂修官,專司皇室公文、族譜、及文書典籍。三年后,以需供養(yǎng)老父為由回鄉(xiāng),康熙初年應潮州金知府之聘掌教韓山書院任山長,著有《眺遠樓詩集》。黃德星,歷任廣西隆安、永福、雒容、懷遠、貴縣等知縣,升任梧州知府,乾隆十二年(1747年)捐建雒容縣洛江書院,有德政。葉公俊,任英德縣儒學。黃而淳(亞魁)、彭中柱、卓越、陳贊等四人史載官職不譯(舉人不一定有任職)。當年另有黎民鐸中武舉。越年丙午科鄉(xiāng)試,海豐又有陳景皋、鄭宏、黃佳祥、洪黃中、鐘其輝等人中舉?芍^科甲連場,文運丕振。 至二十世紀末,這方值得后人精神瞻仰的圣地再次引起關注,有熱心人士牽頭集資修繕寶藏,鋪設了上山石板路徑,移開了前面阻擋視線的電網鐵塔,為保護文物邁出可喜的一步。但是,蠟燭峰“鶴背”上仍然立有已經作廢的傳呼機差轉臺,建議有關部門給予支持拆除。 謁完文帝寶藏,裝裹文運之氣沿“鶴頭”西側的小路到仙翁洞去。海豐山地上稱呼的“洞”,不是指洞穴,而是指四面以山圍成的谷地,道教稱之為洞或洞天。海豐大的“洞”如“大安洞”,小的“洞”如大云嶺的“天然洞”。仙翁洞在蠟燭峰與虎地山之間,有三瓣山伸出的余巒與蠟燭峰的鶴巒合圍而來把守洞口。入內壑然開朗,見泉澗交匯,洞谷平坦,寬達數(shù)畝,儼然一處隱居的好地方。這里,如果當時麥兆良神父有來發(fā)掘,或許能出土反映石器時代古海豐人活動的遺物,或者附近就能發(fā)現(xiàn)摩崖巖畫呀。洞谷北側正中,有蠟燭峰與虎地山之間脫落凸出的山巒,叫劍仔嶺,高達幾十米,向上看有似仙翁佇立相迎。有傳清末海豐名醫(yī)意東仙曾在這里修煉,今遺屋址數(shù)間及伯公小廟。東向,蠟燭峰與劍仔嶺之間有長達百余米的峽谷,溯行幾十步,有見寬約一畝的山窩中凸起小丘,小丘上是海豐西門聚德堂谷仙[5]陳小侖墓,坐向谷口觀海城。似乎仙翁洞名有其因,仙緣猶在。再上幾十米就可以看見右邊山腰的文帝寶藏了。轉身飲泉而下,再折左側劍仔嶺與虎地山的峽谷上行,泉流淙淙,鳥雀啾啾,只是兩邊已受禁止的豬棚還沒有拆去,大煞風景。再上幾十米稍好,峽谷收窄,擠迫山嶺斷層下陷,水練抖落十余米,潺然回音,冰涼透爽。再沿水上行,或寬或窄,怪石嶙峋,幽澗幾重,草木豐茂,深達兩百多米。這里可謂有水而性靈,近城而尊貴。 抖抖身上的“仙氣”,向西尋訪武帝寶藏,研讀云嶺春秋。繞過三瓣山東下的斷層山壁進入峽谷,有深陷20多米的山澗向東裂開。北側,有石屏突兀而起30多米,形似巨斧劈平。史載石屏正中鐫刻的“幾!眱蓚大字以及兩邊“非無海外三仙島,別有人間一洞天”的石聯(lián),連同石屏下面的仙人腳印、石雕棋盤、石雕神像以及“仙榻”等文字石刻已于當代被毀,留下石匠一生難以彌補的悔恨。如今,唯一可以印證亙古記錄的僅僅是澗底相似冰臼的“石腳桶”,每天都儲滿清水靜待仙人回來沐浴。在老人的記憶中,先前寒食節(jié)或重陽日,邑人喜歡在這洞府雅集作樂,共度良辰美景。 再沿澗西行30米,兩山夾口處有伯公廟。再繼續(xù)前行又是另外一個桃源世界了,那里邊更是曲澗瀠洄,云煙氤氤的洞天。相傳,古代有高人隱居其中,今蹤跡難尋,卻有袁氏、周氏等先人的靈骨據守各個山澗上方的巒頭,享受著“飛云作時態(tài),潭綠靜聞香”[6]的幽境。有人撰文說這里叫“相公洞”,是紀念文丞相從五坡嶺撤出、進入洞內戰(zhàn)死的將士而得名。說法似乎比較牽強。 說到這,有一個困惑需提供給大家共同探討:按海豐許多老居民說,他們都稱呼這一帶為“仙翁洞”,而“幾希洞”一說不清楚。這里,沿大云嶺西行是“鴨母流湖”勝跡,再過去是“縣龍”落下的金牛山,接著是長春洞。虎地山與金牛山相隔不過數(shù)百米,中間沒有其他洞谷可以穿插。以前也有人稱仙翁洞是因為洞底有一山巒如仙翁,故名之。這值得商榷!跋晌獭本烤故橇⒃谀囊粋洞底?似乎每個洞底的山巒都像“仙翁”。如果把蠟燭峰、劍仔嶺、虎地山、三瓣山之間的三條峽谷都稱為仙翁洞,那幾希洞在哪里呢?消失了。海豐縣《清乾隆志·輿圖》載:“幾希洞,與長春洞隔去數(shù)峰,谿徑廻曲,其幽深寬豁倍焉。聞昔有高士隱居于此。中有一石壁,方正如屏,鐫‘幾!瘍勺。”《清同治續(xù)志·古跡》也有相似的記載。像幾希洞這樣明確記載的名勝,大云嶺之間還有長春洞、天然洞、四謀谷三處,唯獨沒提到“仙翁洞”!皫紫!痹谠~義上指“不多、極少”之意,最早見于孟子《論道德·離婁》“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棄之,君子存之”。按理講,大云嶺“幾希洞”的名字來源于虎地山下洞口石壁的“幾希”石刻,清代縣志也“不知何代所留”。這說明幾希洞在明代之前已經出名了。“幾!甭詭梢,結合這里存在以動物命之的地名,以及高人隱居的傳說,是否普通百姓會直觀地認為“幾希洞”是仙人住的地方,遂日久稱為“仙翁洞”呢?或許幾希洞屬于古名,限于讀書人所知和史志所載,仙翁洞屬今名,為普通百姓所俗記。抑或劍仔嶺東西兩則的山谷稱仙翁洞,而相鄰的虎地山與三瓣山之間夠大峽谷稱幾希洞。這仍需等待更多的論證。 跨過谷口右邊的伯公廟,沿石徑上行數(shù)十米,見到一座調敝的“古塋”枕落在陡峭的虎地山下,案頭香爐插滿朝拜的香梗,那里是“武帝寶藏”。其形制與文帝寶藏不太相同: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呈圓抱形狀仿宋建制,進深2.4米,入口寬1.5米,額高1.09米;祭臺上面正中石碑略小于文帝寶藏(是否說明文尊武卑呢),規(guī)格42×64厘米。寶藏外殼灰沙脫落,露出紅磚,亟需修復,幸好有今人在上面搭棚遮風避雨。涼棚向前幾步,即是山崖邊緣,俯望山澗,大有一躍而過跳上對面斷層山壁的感覺。這個地點上高下低,形勢險要,在風水上稱“老虎跳墻”;@威武,虎地山當然適宜卜建“武帝寶藏”了。如今,虎地山前面延伸地帶建有海豐縣人民武裝部,當寓尚武精神。聽守護寶藏的老人講,以前這里未被采石時,寶藏前面的石崖平臺還可以向前伸展幾米;對面隔澗稍矮的山崖頂部本是向前突出的,下面可以避雨。所以,原貌的兩山夾澗較之現(xiàn)在狹窄,險景奇崛。采石后,“虎跳”的距離拉長了,難度有所增加。 風水是古人追求時空形式上天地人合一的產物,武帝寶藏與文帝寶藏的意義幾近。但奇巧的是一文一武的風水寶地隔山相望,天造地設,千百年來殷切地等待著海豐人民實現(xiàn)崇文尚武的美好愿望。 武圣關帝簡稱武帝,是《三國演義》的關羽。他的忠貞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欣賞,他的守義為普通老百姓所敬仰,他的勇猛又為兵家所推崇。故這山西關夫子與人們尊崇的孔夫子齊名,歷朝歷代都有封號,全國各地都有立廟。海豐古城的關帝廟按縣志輿圖看,在西門內與郭公祠[7]并列,今圯,原址在今海豐縣農業(yè)局。時序轉到清光緒七年(1881年)夏月,剛處理完海豐疫情(當年海豐發(fā)天花病毒,僅嬰兒就死亡千人)的知縣魏傳熙[8]帶領紳耆重修武廟。在這完工后,受文帝寶藏的啟發(fā),邑人也焚舊物仿效而行,在大云嶺“老虎跳墻”的好地方卜建武帝寶藏,立碑銘示四言詩句:“常平神降,大望靈鐘,崇封寶藏,顯著髯龍,右人示兆,榜嶺科峰!弊x來古雅玄妙,期望可嘉。但仔細看看,按其石碑粗制的字體及外觀風化的程度,可以隱約地感覺到當時經濟調敝和武備不振的社會狀況,大勢真是無助于風水!的確如此,中國當時呼應的是瘟疫流行,內外交困。海陸豐大地更有那代表地主階級的烏旗幫與擁護三點會農民起義的紅旗幫械斗不休,陷人民群眾于水深火熱之中。好幾十年間,也正是因為亂世出英雄,強悍的海豐人在中國民國史上做出了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涌現(xiàn)出了有如陳烱明、馬育航、陳其尤、彭湃等攪動歷史風云的人物,使海豐名揚四海。 拜完武帝寶藏,我們虎虎生威地登上尖峭的虎地山,望見了后面鐘地山的祖師塔,那里供奉著慧南、維行、紹賢等五坡庵多位禪師的骨灰,傳頌著他們護衛(wèi)表忠祠的故事。再翻過山嶺,我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連貫大云嶺東北向西南走向各個高峰而直達主峰的后屏山,沿著它的脊梁行走,兩側的景色美不勝收,情勢各異:南側的海豐縣城樓房擁立、鱗次櫛比,爭唱田園沐歌;北側的蓮花山脈峰嶺連天,瑰麗疊彩,任由夢想飛揚。 在最高的地方,我們試圖尋找海豐古代記憶中的“落龍”:以大云嶺主峰東側的錁子嶺起,落下金牛山(另稱牛王山),一路至象鼻山接狗肚山,再到烈士陵園入新會營達三角站,最后結穴海豐縣署(今建彭湃醫(yī)院)。又試圖想象大云嶺下面已經消失的山光水色:鷹地山(今海城鎮(zhèn)第三中學旁邊)、馬地山(今武裝部西側居民區(qū))、月琴山(今華夏花園)、蝴蝶嶺(今怡景苑住宅區(qū))、太陽公山(今鑫湖花園)、花果山(今云嶺山莊)、松柏山(今名門大廈)、金龜嶺(今云嶺水庫北側別墅區(qū))、上碑塘(今城北加油站附近)、下碑塘(今海城鎮(zhèn)計生辦公樓附近)、鴨母湖(今謝氏宗祠后面)等等。拾掇這些舊時的記憶,內心有道難逾的蒼桑。如果我們當時城建規(guī)劃能夠充分考慮到保留并且利用這些不可再生的地理資源大作文章,那么今天的海豐新城定然是一座風光旖旎的山水城市了。 由此,大云嶺上的訪古沒有太多的東西,懷古卻滋生了無盡的惋惜。惋惜即便無法彌補,可現(xiàn)實更為殘酷。我們無力再向主峰前進,因為大云嶺的主要景點長春洞所遭受的殘害會使我們更揪痛。那“層巒互相擁,幽境妙于藏”(9)的古八景所剩無幾!那些被開山沙土填塞了的山澗更是觸目驚心:飛瀑泉聲斷了,瑤池浴蟾死了,空谷仙臺毀了…… 文明與丑陋,保護與開發(fā)在大云嶺周圍艱難地摩擦著。一方面,縣政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經發(fā)起了建設大云嶺公園的募捐活動,并且規(guī)劃成圖,但由于后續(xù)不足而成空中樓閣。另一方面,大云嶺上下興起了無序的開發(fā)熱潮和造神運動,自然景觀與歷史古跡在人為的踐踏下危在旦夕。看吧,植被受破壞、山泉在減弱,棚寮在亂搭、墳冢在增加、垃圾在堆塞。如此下去,豐城這道幾百年的綠色屏障將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芳蹤如夢! 我們不反對任何信奉風水及其崇拜神佛的正;顒,我們贊成保護文武帝寶藏的民間行為。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不遵循環(huán)境哲學與生態(tài)文明的原義,就是違背科學發(fā)展的天理,就將難外逃脫因為自私自利而帶來的厄運,以及大自然的懲罰。因此,我們懇請那些恣意破壞環(huán)境的人們能夠回歸仁智之心,善待山水。同時,也迫切希望政府部門高瞻遠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及早介入大云嶺的綜合冶理,把大云嶺森林公園列入惠民工程,保護好我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生態(tài)氧吧,保護好我們這片典藏文武精魄的綠色屏障,把海豐建設成為生態(tài)之城、文明之城、和諧之城。 注: (1)古代縣城通往蓮花山大埔、楊柳埔、將軍帽等村莊,連接驛道的埡口要塞。古跡有嶺門伯公廟,相傳紀念文天祥屬下一名在當?shù)匮畴y的部將而建。 (2)包括孔子父親以上的五代王爵為啟圣王、昌圣王、詒圣王、裕圣王、肇圣王。 (3)康熙五十九年歲貢生,高田人,在瓊州任職九年,有政績,時年八十一歲。 (4)鄉(xiāng)試即省試,三年一科,逢子、卯、午、酉為正科,逢朝廷慶典加科為恩科。雍正皇帝始開登極恩科,當時適逢正科之科,故次年補行。 (5)谷仙為道教術語,指古方士種谷求金之術。中醫(yī)配方有谷仙散等。此墓為海豐民國時代國民黨師長陳小岳的胞弟、知名教師陳小侖,后裔多在臺灣。 (6)清代儀克中詠《長春洞》詩句。儀克中(1796-1837),字協(xié)一,號墨農,廣東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壬辰科舉人。 (7)祀萬歷二十九年海豐縣令郭咸和的祠堂。郭咸和,江西贛縣舉人,在海豐有德政,百姓感念之。 (8)長沙進士,曾任順德縣令,海豐任上有政績。 (9)清代儀克中詠《長春洞》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