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鄭溢濤 于 2013-3-25 17:13 編輯
吳鉤兄記錯時間了,他對雜文的這些觀點在雜文報“網(wǎng)上沙龍”的留言,不是去年,而是大前年(2010)底。我一萬多字的回應《與<隱權(quán)力>作者吳鉤侃雜文》當時分別貼在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470050100nzxd.html
光明博客http://blog.gmw.cn/blog-56931-289620.html
精英博客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665139_p_1.html
在這篇長文中,我認為我是基本上把相關(guān)問題說清楚了的。(記得本文貼在天涯時,吳鉤兄跟了幾個字:這個頂一下。)
馮遠理先生對汕尾雜文作者的評價(還專門為我寫過評論),我也認為頗多溢美之詞。他對雜文文體特質(zhì)的把握,恐怕也不見得很到位。至于吳鉤“不覺得汕尾出了幾個寫雜文的作者,是多么值得驕傲的事”,我是這么看的:多幾個作者確實沒什么值得驕傲的,多出些好雜文、真雜文家卻也是不無光彩的事,最可恥的是遍地多是掛著各種頭銜卻每每強不懂為懂的“做戲的虛無黨”!
當然,真想做點學問的,還得好好向吳鉤兄學習!
以下是拙文《與<隱權(quán)力>作者吳鉤侃雜文》的其中兩節(jié)(全文的本地另貼,見http://www.www.cyndoramadesig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6686&page=1&extra=#pid940237)——
文體缺陷,還是文人缺陷? 【吳鉤觀點之一: 以我自己的體驗與觀察,雜文至少有兩個幾乎是先天性的毛病,不知諸位以為然否。 一,雜文講求“雜文味”,這固然使文體有些好看,乃至“文趣盎然”,但同時也損害了說理的嚴謹與條理,甚至培養(yǎng)了一種“雜文思維”:說理喜歡用比喻、夸張、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等修辭法,缺乏起碼的邏輯推演,最后道理說不清楚,或者僅僅是說了一個很淺顯的道理。 二,雜文講求“戰(zhàn)斗性”,這固然使得雜文顯得很有血性,有批斗精神,但往往這個“戰(zhàn)斗性”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甚至是非理性、感情用事的,只有化繁為簡的價值批判,而缺乏對事物復雜性與來龍去脈的多元把握與理性分析。最常見的是“戰(zhàn)斗性”與“雜文味”結(jié)合在一起,比如將要批判的對象先驗地比喻為“蒼蠅”之類,那么用不著論證,“蒼蠅”就是該死的。】 (吳鉤的話引自他在網(wǎng)易博客《雜文報·網(wǎng)上沙龍》的留言,下同,依時間先后。)
吳鉤的觀點,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他將某些雜文所呈現(xiàn)的風格,歸結(jié)為“文體局限”,這至少是“責任主體錯位”(林以新先生也指出了“不是雜文文體的問題”),是無須多少推演的邏輯錯亂。 可資反證的門類和現(xiàn)象很多,比如漫畫,比如律詩。一個漫畫作者,作品可能不如人意時,是漫畫這種藝術(shù)樣式的“缺陷”造成的么?一個格律嫻熟的詩人,詩作可能乏善可陳,該歸咎于格律規(guī)則的束縛么?道理再簡單不過了! 因此,我的看法是,說說雜文作者“后天性的毛病”(思維取向、人文資源積累、思想素質(zhì)、文章文字駕馭能力等), 比談雜文的所謂“先天性毛病”要有意義得多。 所謂雜文喜歡用比喻、夸張、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等修辭法,終究不過是一種修辭手法,一種氣質(zhì)化的語言選擇,而非一種思維取向。形象化、文學性的修辭手法的運用,生成一種“意象性說理”的藝術(shù)氛圍,恰恰正是雜文與別的論說的一個重要差別(還須指出的是,所謂“文趣盎然”,如果不是作者氣質(zhì)和人文修養(yǎng)所有而刻意“講求”,多會流于不倫不類,正如不具幽默稟賦而故作幽默多會流于油腔滑調(diào)一樣),但是否就妨礙、削弱了邏輯推演,最終還是要看寫作者的邏輯訓練和理性構(gòu)成。 所謂“戰(zhàn)斗性”,于雜文而言,也近似一個譬喻,即對事象的真相揭示和批判中的邏輯扣殺力,這也并不天然排斥“多元把握與理性分析”,相反,好的雜文,無不在或明或暗中踐行這種把握與分析!肮テ湟稽c、不及其余”,是謂“打蛇打七寸”或“避輕就重”(亦所謂的“片面深刻”),只要不是“主題先行”,只要能夠直擊要害,鎖定本質(zhì),給人指出真相,不是照樣完成了文章的使命了么?再說,若是“要害”這一點始終沒點到,其余的說得再多,考證再完備,又有何用! 接近目標的路徑不止一條,自始至終“小心求證”、“多方切入”,自然是按常理上路的風格,而“抄小道”、“化繁為簡”也是一種選擇或習慣,是否“非理性、感情用事”、是否缺了“多元把握與理性分析”,卻很難說。“化繁為簡”而“只有價值批判”當然不好,而“化繁為簡”同樣也并不天然“只有價值批判”的,關(guān)鍵看是由怎樣的作者在“化”。再說了,許多事象(包括事和人),揭示他們的真相和本質(zhì),根本無須繁瑣的細節(jié)求證過程,銳利的眼睛一眼就能洞穿。因此,竊以為,只要最后都能達到“去遮蔽、揭本真”,不管是“化繁為簡”、“抄小道”,還是步步為營“多元把握、小心求證”,都可能是好雜文,風格不同而已。當然,若又能“文趣盎然”則更好。 還有一點必須區(qū)分的是,作雜文應該有學術(shù)研究般的內(nèi)在邏輯嚴謹取向,但給人啟示重點還是在于亮出“思想的銳眼”(如有人說雜文是“思想家的短劍”),而一般的文本呈現(xiàn)則無需像學術(shù)論文、考據(jù)文章那樣節(jié)節(jié)推進;反過來說,學術(shù)文章盡管或許有雜文的批判鋒芒,卻不能像雜文那樣“化繁為簡”。各司其職,各看需要,各行選擇,無法替易。處于兩者之間的,大可采用思想隨筆、歷史隨筆等樣式和路數(shù)。如果非要用做學術(shù)論文的標準要求雜文文體,或者用雜文的眼光看待學術(shù)論文制式,無異于要程咬金耍大錘,關(guān)公舞起雙截棍。當然,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者,耍啥都不賴。 總之,如果不是簡單片面地理解辭典上關(guān)于雜文的釋義,如果不是因為看到魯迅把各種文章都收進雜文集就將自己的公文寫作之類也命名為“雜文”,如果不是“為寫雜文而寫雜文”,那么問題就是相當明白的:關(guān)鍵不在于文體有沒有局限,而在于“文人”有沒有局限。 但問題是,吳鉤的話,真的像表面上看到的這么簡單么?依我看,是看似簡單,其實背景復雜,涉及深廣。
雜文問題,還是魯迅問題? 我說吳鉤之論“背景復雜”,是感覺到,吳鉤歸結(jié)為“文體局限”的所謂“兩個幾乎是先天性的毛病”,其所依據(jù)的雜文,大概正是他印象中的“魯迅雜文”了。請注意,這里所說的“魯迅雜文”,是打上吳鉤個人印記的!半s文味”(或曰“文學性”)與“戰(zhàn)斗性”的有機結(jié)合,正是在魯迅筆下凸顯的雜文文體之長,而在吳鉤眼里,恰恰是雜文文體的“天生之短”。這就涉及對雜文文體特質(zhì)的整體把握與分析的問題,核心則是對魯迅雜文的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講,吳鉤毋寧是在借所謂的雜文“文體局限”說魯迅的局限也)。 盡管吳鉤聲明他的結(jié)論來自“自己的體驗與觀察”,但這種“體驗與觀察”是否客觀、理性,他對魯迅雜文的印象是否符合事實呢?對于同樣聲明過在魯迅問題上“目前無需補課”的吳鉤,我看也還須觀察和分析。魯迅雜文,作為一種藝術(shù)的審美價值之外,其內(nèi)涵和啟示是多方面的,但吳鉤看到的主要是“多疑的性格、尖刻的文風、不寬恕的仇恨哲學、受虐狂般的‘奴隸寫作’姿態(tài)、對歷史現(xiàn)實的偏激陳述”等(盡管他也穩(wěn)妥地承認“魯迅在解剖黑暗對象時文鋒之犀利、思想之深刻、批判之徹底”——引自吳鉤在別處的話),依此看來,吳鉤以魯迅雜文為依據(jù),來發(fā)現(xiàn)和論證雜文的“文體局限”,至少是很符合他一貫的邏輯的。 每個人當然都擁有按自己的邏輯思考和行事的權(quán)利,但我想提請討論的是,自己的“體驗與觀察”以及得出的印象,準確率和可信可靠度到底有多高?是否也都留有局限?是否因為某種“先入為主”的定見而輕薄了“多元把握和分析”的原則呢?大家先別急于下結(jié)論,各各小心求證就是了。這里我先表個態(tài):吳鉤的問題,我感覺其實仍是“魯迅問題”,而這問題其實也從來沒有停息過討論。既然吳鉤今天從另外的角度提出來了,很好!我希望能成為一個新起點,引發(fā)雜文界對雜文文體特質(zhì)和精神傳統(tǒng)、對魯迅問題的重新討論。
【吳鉤觀點之二: 在雜文的陣地留言說雜文的壞話,似乎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韙;在鄭溢濤等雜文老手之前談雜文,又有些班門弄斧之嫌。但既然拋出了話題,還是硬著頭皮奉陪到底吧。 首先聲稱一下,鄭說“吳鉤之論背景復雜”,這純屬其個人判斷,不是我本意。雖然對于魯迅,我不否認在其他場合說過他引述的那幾句話,但前頭我所提及的雜文缺陷,則是源于本人濫竽充數(shù)的雜文寫作經(jīng)驗與近幾年閱讀一部分當代雜文的觀感,與魯迅倒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我知道魯迅是雜文家的圖騰,還是不要將話題引向?qū)︳斞鸽s文的評論上吧。如有興趣,請來討論我所說的雜文缺陷是否存在!
吳鉤稱我為“雜文老手”,說自己是“班門弄斧”,一則溢美,一則過謙。客套之辭,大可不必。 我指出吳鉤關(guān)于雜文“文體局限”的高論“背景復雜”, 吳鉤答這純屬我個人判斷,不是他本意。純屬我個人判斷,自然不錯;“本意”之說,首先本身是有毛病的。思想背景(構(gòu)成)復不復雜,是既成事實,豈是由“本意怎樣”來決定存亡的?若有人說“(思想)背景復雜,這是我的本意”,或說“(思想)背景復雜,這不是我的本意”,我個人的判斷是:話不能這么說! 當然我估計這不是吳鉤“本意”要出的紕漏,是“化繁為簡”中的疏忽吧。吳鉤的意思顯然是說,你鄭溢濤指出我是借所謂的雜文“文體局限”說魯迅的局限,你說的不是我的本意。那么,好,我相信這不是吳鉤的本意?蓡栴}的復雜性恐怕并不因聲明“本意如何”而轉(zhuǎn)移:談雜文的文體特質(zhì),是否幾乎必然會涉及魯迅雜文,自己對魯迅雜文(包括魯迅其人)的印象是否總會跳出來作為一種背景呢?我個人判斷,且不去說割裂應有的歷史聯(lián)系是否正常,在略知雜文歷史的一般人當中,至少潛意識里面會是這樣的。吳鉤即使是個例外,在提出“雜文缺陷論”時,確實決意不讓自己對魯迅雜文(包括魯迅其人)的固有印象這一思想背景滲入(如他自己未承認“與魯迅有多大的關(guān)系”),但也并不說明,他的“對魯迅雜文(包括魯迅其人)的固有印象”這一思想背景就不存在,以及我的“個人判斷”就是“信口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