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書 隨 筆 ----章 草 淺 識
周 雄
章草是一種古老的字體,最初只稱為“草書”,后“今草”出現(xiàn),為示區(qū)別,故稱“章”名。有人說章草是一塊神秘的領(lǐng)域。篆隸之后,章草就產(chǎn)生了,其胎息于漢簡帛書,最后終于獨立為書法史上最為耀眼而另類的一朵奇葩,但終曇花一現(xiàn),那個章草的年代,實在太短暫,短暫得讓人心痛,章草遂成千古之謎! 縱觀古今鐘情于章草研究者不乏其人。后漢崔瑗在其《草書勢》中說:“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yīng)時諭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矩,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趾鳥跱,志意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獸怒怫郁,放逸生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幾微要妙,臨時從宜!贝拚撛谡虏莸慕Y(jié)體形式特點給以生動而高度的概括。章草大家王世鏜曾說:“初學宜章,即成宜今!庇终f:“今處于章,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guī)矩而求方圓,為見其可也。” 《書學概論》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學帖而無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至近代《章草考》序言說:“論章草有數(shù)美:筆下有來歷,而結(jié)體變化,皆有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轉(zhuǎn)隨意而不傷狂蔓,二美也;為隸楷蛻化之中樞,而筆劃視隸與楷皆簡,平正流速,兼并而有之,三美也!彼拐撛诿缹W的范疇給了章草一個極高的評述。章草、今草和狂草是草書的三個階段,表明了由源到流的發(fā)展過程。 那么什么是章草?歷史上對其萌生的時代脈絡(luò)以及淵源流變的論述,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為漢章帝所命名。據(jù)唐韋續(xù)《五十六種書》中說:“章草書,漢齊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碧菩旌啤豆袍E記》里說“漢章帝始有章草名!钡珡慕倌瓿鐾梁啝┎瘯E來看,可知章草是從篆隸草寫演化而來,絕非一時一人所創(chuàng)造,故漢章帝之說難以成立。其二有用于奏章文書之說。據(jù)唐朝張懷瓘《書斷》里說:“建中初,杜度善草,見稱于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亦令劉廣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后世謂之章草!贝苏f法也有孛常理,蓋奏章文書,上呈面圣,該須平正工整,故此論難以成立。其三為急就說。據(jù)漢朝趙壹《非草書》所說 :“夫草書之興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蓋秦之末,形峻綱密,官書煩冗,戰(zhàn)攻并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圣人之業(yè)也。”又如南朝蕭衍《草書狀》語 :“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鄙险摷凑f秦末之時,社會動亂,戰(zhàn)事頻繁,軍書交馳,為了適應(yīng)當時煩多的軍書急令而產(chǎn)生急就書體,故有急就章之說。近代王遽常先生在其《章草考》中說, 章草之名有數(shù)論:一謂漢章帝為之故名,二謂得用于奏章,三謂急就章乃其本名,世人省略急就二字,但呼為為章。綜三說觀之,似第三為近是。王先生認為是急就之說比較合理,但從“章”字的本義來分析,其準確含義應(yīng)該是篇章、章法、章則,含有法度的意思。 東晉新體草書形成后,由于舊體草書法度嚴謹,遂稱“章草”,新體草書則稱為“今草”。 所以說,把當時規(guī)范化的章草化的草書稱之為“章草”是十分妥當?shù)摹?/div> 根據(jù)存世墨跡資料及其發(fā)展脈絡(luò),章草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知。一是古體的章草,即通常所謂的原始狀態(tài),筆畫簡直、用筆源自篆隸,雖然在字法上已漸趨規(guī)范,但筆畫意趣上仍處于不成熟的初創(chuàng)階段,如《平復(fù)帖》、《濟白帖》和簡牘中的草書墨跡。其最根本的用筆方法基本延續(xù)了篆隸書的平鋪直敘,運筆過程中體現(xiàn)出拖和絞轉(zhuǎn)的特點,注意點畫線條的遲澀感,結(jié)字靈動和變化,縱橫交錯、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線條用得較多,整體上有渾樸爛漫的色彩。有人將這些書體稱之為簡草、古草、草篆、草隸、隸草?偟膩碇v,這些書跡應(yīng)該稱之為篆書或隸書草化的產(chǎn)物,或稱之為草書的雛形,它們都是草書最古老的形態(tài),是章草藝術(shù)的源頭,是章草藝術(shù)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二是嚴格意義上已經(jīng)規(guī)范化了的章草,字勢基本取橫勢,且每字中有明顯的波折特征,雖被認為是隸書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與嚴謹,顯然已(基本)衍變?yōu)橐环N新書體了。我們只能從其明顯而夸張的波折來認同它與隸書的親緣關(guān)系,這一類作品以皇象《急就章》為代表,后世書家習章草者,宋克、趙子昂等多以此法為宗。規(guī)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經(jīng)很少能見到隸書的痕跡了,用筆的提按使轉(zhuǎn)漸趨成熟,字法結(jié)構(gòu)也更加嚴謹而精美,幾乎無異于行楷。”故此總結(jié)出章草的特點: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xiàn)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zhuǎn)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zhuǎn)、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qū)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總體特征。其用筆和結(jié)構(gòu)特征有以下幾點:1、第一筆起筆和最后一筆收筆的橫畫,常帶有隸書“蠶頭雁尾”的筆調(diào),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則不重二。2、最后收筆的右斜捺,凝重而長,帶動整個字形既險峻又靈活,重筆多在字的末筆,收尾都比較沉穩(wěn)。3、字的部件之間連寫比較普遍,尤其是筆畫之間聯(lián)系頻繁,大量使用牽絲,俯仰臥盼,相互呼應(yīng),分寫的點,連勢也十分強烈。4、左右結(jié)構(gòu)能不連一般不連,字與字間斷而不連。5、章草的一些字和行書差不多,有些和草書差不多,極少數(shù)字和楷書差不多。走之平捺,向右旋繞,彎向上鉤。6、由于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書不同,絕對不是把上述“蠶頭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筆調(diào)參雜寫成的,要參考前人的書跡,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謬誤。 至于如何對流傳章草字跡進行系統(tǒng)分類,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論述:因為章草傳帖較少,風格近似者,每類人數(shù)也寥寥,三兩個人便說已成流派,畢竟有些勉強。正因為如此,這里只就章草的純正程度及其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個劃分。以純正程度,章草大致可分為七個類型:一是原始型。其特點是章草法度在字中還屬不穩(wěn)定狀態(tài),或者說正由不成熟向成熟發(fā)展,還具有初步的性質(zhì)。各種漢簡屬于此類;二是簡章型。其特點是章草帶有一定的漢簡風格。陸機的《平復(fù)帖》和一些西晉殘紙墨書屬于此類;三是標準型。其特點是全帖章草法度穩(wěn)定,在簡率的筆意中顯現(xiàn)隸書的底蘊,堪稱章草之典范;氏蟮摹都本驼隆、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是其代表;四是章今型。特點是以章草為主,間或參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長門賦》等屬此類;五是今章型。特點是各字細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筆法,帶有濃厚的章草韻味。敦煌章草、孫過庭《佛遺教經(jīng)》等屬于此類;六是正章型。特點是全帖皆用章草筆法,但每個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楊嘉祚的《先文貞敷仁廟碑》等屬于此類;七是章篆類。特點是章草融入了篆書的筆意,而顯得高古厚樸。王蘧常的《千字文》屬于此類。 章草因其別具一格,且有古樸厚重的特點,兩千多年來,深受書家的青睞。古代寫今草的大家,大都會寫章草,王羲之、趙孟頫、祝允明等就是卓越的代表。不少有影響的書家認為,學習今草者必須學習章草,否則今草會缺少深層的內(nèi)涵。杜維鈞、杜金鋒先生編著的《章草辨異字典》之前言說章草“不僅在漢字學中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而且在書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shù)價值,我們對章草書體的特點、成就及影響進行一些探索,無論對書法史的學習研究,還是書法作品創(chuàng)作,都是有意義的”。
臨帖出師頌.jpg (123.55 KB, 下載次數(shù): 6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2 16:09 上傳
IMG_6124.jpg (37.84 KB, 下載次數(shù): 6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2 16:09 上傳
八尺大字條幅.jpg (176.53 KB, 下載次數(shù): 5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2 16:09 上傳
八尺條屏組合.jpg (164.04 KB, 下載次數(shù): 5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2 16:09 上傳
IMG_6130 副本.JPG (89.29 KB, 下載次數(shù): 5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2 16:08 上傳
IMG_6130.JPG (244.94 KB, 下載次數(shù): 6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2 16:08 上傳
IMG_6135.jpg (113.44 KB, 下載次數(shù): 6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2 16:08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