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冬藏 于 2024-6-17 15:28 編輯
2014年9月,帶著入學錄取通知書,在父母的陪伴下,去廣中醫(yī)大報道。
父親說,puppy,送你去上大學,再幫你扛一次行李,以后的路,你就要學著一個人走……對我來說,上大學,是告別基礎教育時代,迎來學大學問時代的開始。對父母來說,是子代第一次離開家庭,原生家庭時代的結束,甚至是“空巢”家庭時代的開始。所以,大學對一名高考后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分水嶺。意味著離開家鄉(xiāng)、進入大學,父母也也逐漸成為一種守望。
父母送子女去大學,既是一種陪伴、見證,也是一段親情的旅行,順便看看子女上學的城市、學校、宿舍的環(huán)境、條件,甚至是同班同學、同宿舍的宿友,也是非常好的事情。從幼兒園開始,一路陪讀小學、初中、高中,辛辛苦苦12年,去看看子女將要生活四年的城市,對我來說,是本碩連讀八年,也就是在新的城市要學習、生活八年,父母作為我最親近的親人,幫助我了解新地方的情況,他們也可以放下心來,或者說父母可以輕松一下——雖然我從小學到高中,學習上比較自覺,成績也比較優(yōu)秀,父母很少為我的學習擔心,甚至父母詢問我高中需要不需要去“補課”,我斷然拒絕,告訴父母:無需為我的學習擔憂。但看得出,父母還是為我的學習成績擔心。
生活中,總是有人在說現(xiàn)在的學生嬌氣,沒有經(jīng)風雨見世面,是在溫室里長大的花朵。有人還說:花盆栽不出萬年松,庭院練不出千里馬。有人還拿中日中學生一次夏令營活動來比較,說現(xiàn)在的中國青少年遠遠不如日本的中學生。指責中國的學生嬌氣,家長溺愛。甚至還稱贊那些“虎媽”“狼爸”的做法。認為只有這樣做,才有家庭和民族的未來。
其實,對我們學生來說,送子女上大學,不代表年輕人不能獨立,對我們的父母而言,這不僅是一種陪伴,更是與子女共享進入大學的喜悅,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享受天倫之樂,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也是一個好做法:很多人都讀過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蹦巧顡吹哪笎郏瑹o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xiàn)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nèi)心情感。
兒行千里母擔憂。尤其是很多父母并沒有上過大學,因為子女,終于有了進入大學校園的機會,踩踩這片土地,望望這片天空,逛逛這座城市,看看這座校園,見見老師與室友,嘗嘗大學食堂的伙食……他們開心地在校門口拍照、合影,好奇地參觀學校的角角落落,熱情地跟其他同學和父母打招呼……
相信很多同學不會忘記這一天,父母幫自己扛行李的背影…所以,同學們,請不要放棄讓父母送去大學的機會,不用覺得“丟人”,畢竟這樣的機會,在人生之中并不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