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直言的話,在海豐八景中,萬壽曉鐘我認為是不大好玩的一個景點,除了其歷史不太悠久外,保存得也不甚完好,可歷史景點的外在身份如何變化,歷史總留下了它的一個最根本的身份:黃守謙。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位歷史人物:黃守謙,海豐縣城人。1580年明萬歷庚辰科進士,官拜戶部郎中(主事)黃守謙為人耿直,篤學(xué)不倦,敦善不怠。為官期間,遇事敢于直言爭辯而不畏權(quán)貴,素有諤諤之風(fēng),傲骨之節(jié)。他謙潔自律,勤政愛民,深受世人稱贊。后告老歸家,仍孜孜力學(xué),勤儉操守。 黃守謙也是一個讀書人,他是否信奉佛教,已無據(jù)可考,但他所留這座庭院卻與400多年后的萬壽寺構(gòu)成了一種神奇的遙相呼應(yīng),但可憐的黃守謙已面臨著明王朝的最后覆沒,只能作無奈的嘆息,用最后的抵抗來營造一個孤獨的精神小天地了。 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寺院,能在海豐史上留下只屬于他的輝煌?究竟是一些什么樣的生鐵鐘、庭院、石階、幕古晨鐘,對應(yīng)著這位海豐英雄里裹藏的孤傲?我?guī)е@些問題去尋找萬壽寺。 當日府第如今成了一個旅游點,但與我們?nèi)粘S瓮娴南嗖钌踹h。其原址在海豐縣城西部,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改建于縣城北側(cè)。明末清初,原戶部郎中黃守謙不愿降清,其府第被充作逆產(chǎn)。清順治八年(1651年),把黃府北側(cè)改建為萬壽寺。 這一切也不能怪誰。歷史有其必然性,熱熱鬧鬧地來紀念一位幾百年前的抗清英雄,沒有什么不好。然而無可奈何的是,這個寺院之所以顯得如此重要的原始神韻完全失落了,黃守謙的精神小天地已沓不可見。這對我這樣的尋訪者來說,畢竟是一種悲哀。
不僅是我,我從許多參觀者的眼神里也看了出來。面對這落敗的府第,與他們平常所看到名勝差距太大了。難道現(xiàn)代的浮躁完全淹沒了曾經(jīng)這段輝煌么?
聽說當年還鑄造一生鐵鐘,重200余公斤,上面鑄有“阿彌陀佛”、“風(fēng)調(diào)雨順”、“囗囗鑄造”等銘文。即便是真的,僧門祀佛,暮鼓晨鐘,每天清晨調(diào)敲響,其聲再響亮,遙聞十里,也無法敲開現(xiàn)代人那冷漠的心門,更何況海豐的年輕人對黃守謙知之甚少,甚至是陌生! 即使是那樣,“萬壽曉鐘”還是給海豐人民留下一筆精神遺產(chǎn)的,歷代名人騷客留下無數(shù)詩篇。歷代《萬壽曉鐘》詩曰: 古剎開元日,清鐘送夜闌。 星高海署白,露咽曉聲寒。 渡水龍眠破,飛林鳥夢殘。 豐郊猶聽此,忍冷道心寬。(黃易) 綺陌雞鳴更漏稀,蕭蕭古寺?lián)赧L魚。 華鐘聲辟千巖曉,禪室香浮萬賴微。 頓令塵中消俗思,如聞云外發(fā)清機。 蒲牢吼罷霜空下,際此捫心悟昨非。(姚德基) 嶤古剎起晨鐘,度柳穿花散曉風(fēng)。 百八聲才止歇,幾人猶在夢魂中。(吳高) 玉宇清騰百尺陰,曉鐘猶自送遺音。 晨聲犬吠春云洞,咒缽龍蟠夜月林。 城柝漫隨花雨寂,書聲仍傍貝多沉。 當年萬壽興觴祝,此際空余半樹森。(彭賡皇) 姚德基,我在《鳳河晚渡》中提過這個人物,毫無疑問,他是在悟人和生命這些根本課題了,但總的說來,景點與歷史人物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緣關(guān)聯(lián)。但他強調(diào)傳神,在這種情況下,倒是他身前的事物更有可能比較曲折地展示其的內(nèi)心世界。
這口生鐵鐘,更多比較成功地表現(xiàn)了一種隱逸觀念,那就觸及到了我所關(guān)心的人生意識。這種以隱逸觀念為主調(diào)的人生意識雖然有濃有淡,有枯有榮,而基本走向卻比較穩(wěn)定,長期以來沒有太多新的伸發(fā),因此、久而久之,這種意識也就泛化為一種定勢,我們也在傾注心力了。
更多的文章請搜【閱微堂www.yuewei-tang.com】 |